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论文

艺术论文范文精选

艺术论文

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的研究目的是在“新媒体+乡村振兴”背景下分析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分析法,总结梳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传统培养方式和“新媒体+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创新培养方式。研究过程中发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经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作为传媒领域的专业人才,在对其进行教育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融入时代背景,另一方面要融合时代潮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要立足专业特色,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总之,新媒体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能够有所作为,并可以大有作为。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乡村振兴;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教学;人才培养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个特殊专业,其特殊性体现在其是一个兼具了时代性、艺术性和文学性的综合性专业。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将大有可为。

一、“新媒体+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发展机遇

(一)新媒体时代和乡村振兴相关概述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媒体报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网络终端已经替代了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中,新媒体网络平台充分发挥了“短、平、快”的传播优势,让很多人成为其忠实受众。新媒体背景下,除了依托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进行信息传播外,也开始依托移动终端开启了信息的实时传播,大众可以根据个人时间灵活选择、接收各类信息,同时,信息种类较以往更多,信息覆盖面也更加广泛[1]。信息化时代的加速发展是全球化进程的产物,新媒体网络平台因话语多样化、视角多样化和受众多样化备受青睐,也因此成为文化输出、文化传承和文化振兴的载体。乡村振兴必定离不开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因此新媒体逐渐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乡村全面振兴是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而新媒体网络平台的短视频宣传和新媒体直播带货则是新发展阶段的新理念和新形式。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在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内容创作过程中,无论是短视频创作还是直播带货的宣传推广,不仅要注重艺术加工和尊重传播规律,更要反映客观真实性,要将乡村真实的生产生活面貌传递出去,这就需要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全部主体参与到作品制作中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农民自身讲述乡村文化,让农民直接加入推广乡村农副产品的队伍中。目前存在的现实情况是,农民有真实、客观的体验,但他们大多数不懂新媒体技术,因此,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就要明确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的定位和实训岗位的定位,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市场需求,这样的创新定位能够满足不断变化和加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传统的培养目标和原有的学科建设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就目前而言,在国家倡导“全面育人”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纷纷开设或完善播音主持专业课程,将一部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建设[2],这也让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乡村振兴下的市场需求为例,这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就相当于订单式培养,但这种订单式培养区别于工厂订单培养,工厂订单培养更多需要的是量,从量到量的需求,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订单培养不需要量产,是从质到质的培养,如此一来,也许一两个学生就可以满足整个县域或城乡地区的乡村振兴新媒体建设需求。基于此,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培养要增设乡村振兴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只有真正了解政策、了解乡村文化,才能满足乡村市场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打破传统的按年级授课的方式,采用混合年级成班授课的形式,不仅可以增进各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实现共同进步,也可以优化课程安排。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创新培养方式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比重分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区别于很多专业学生,该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文科学生的散发性思维能力,又要有理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具备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情怀。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政治素养进行培养。基于此,新形势下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就不能脱离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潜能挖掘方式的创新;二是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式的创新。学生的培养方式不能停留在原有的课堂上,课堂是理论到理论和理论到模拟实践的过程,新时期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区别于很多专业的学生,应该是“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政治素养+文化底蕴+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如果按照十分法来展示,那么相应的各类能力培养比重应该为1∶3∶2∶2∶2。采、编、播三位一体的实践能力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而言是基础能力,如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已经形成了采、编、播、导、演五位一体,即学生不仅要能够具备采访、编辑和播报能力,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还必须具备导演能力和表演能力。实践能力是指学生的专业技能,政治素养是指学生对时事热点、政策把握方面的敏锐性和方向性,只有同时具备了专业技能和政治素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才能够成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文化底蕴就是生命线。文化底蕴是学生不断成熟、不断发展的底气。创新能力现在已经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新媒体网络工作者乃至各行从业者不断发展的动力,而这种能力离不开敏捷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洞察力是思想碰撞的产物,文化底蕴是素养提升、知识沉淀和时间积累之和,可以说,学生文化的积累程度也决定了其洞察力,因此,对于学生的培养必须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

(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对教师的要求学生培养方式的变化对学生潜能挖掘方式和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创新学生潜能发掘方式和创新学生技能培养方式,就要使培养方式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在现在的教学中,常常是教师带动学生融入自己的思维模式,更多的是传授教师自己的知识技能,人们把这种方式定义为专业技能传承。但专业技能传承只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能力,无法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笔者认为,现在的教学不仅要延续教师的思维模式,更多的是需要教师以学生的思维模式带动学生,才能形成一种新的引领。新媒体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可以通过教师自己创作来带动学生参与,进而引领学生创作,在此过程中实现传授技能、挖掘潜能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比学生更先掌握时代资讯和网络新媒体技术,这种培养方式是教师和学生更新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的有效方法。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学习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像史学类专业教学是对已经存在并得到证实的历史知识进行文化传授,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虽然在教育部的学科划分中归类于戏剧与影视类,但依然可以归类于新媒体艺术类。新媒体艺术近年有了很大改变,但高校教师的教学大多停留在以往对媒体的认知经验中,部分课程脱离不了老生常谈,而大学生是新媒体传播的主力军,很多时候,学生对新媒体思维和新媒体技术的理解力和掌握程度还会高于、先于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老师在授课之前去多多了解新媒体,并带入课堂中,就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共鸣。但教师一味地使用学生的思维模式带动学生也是不够的,因为课堂也需要延续教师的思维模式,教师的思维是经验的总结,是传承,学生的思维是新的角度、新的纬度、新的高度,也是融入,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形成一种新的引领。

三、“新媒体+乡村振兴”视角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培养路径

(一)新媒体网络方向的乡村振兴专项培养党的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新时代有新使命,乡村振兴离不开年轻人的参与,新的媒体形式可以行之有效地助力乡村振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完全可以设立新媒体网络方向的培养路径,更可以细化到乡村振兴专项。新媒体网络方向乡村振兴专项的培养方式是可能的,它的可能性在于没有脱离现行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政治素养+文化底蕴+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目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就业除了常规的新闻媒体、宣传部门外,也有很多学生选择了加入大学生村官和西部计划的行列。面对这样的大环境,学校可以在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直接增加学生参与乡村实习实训的机会,让学生提前融入乡村生活,把新媒体网络技术普及到田间地头去,到日常农村事务中去,把在农村真切感受到的乡村生活、乡村文化和乡村变化融入学习实践中,这样的培养方式不仅改变了从理论到理论的讲解方式,也增强了实践能力培养的趣味性、真实性,同时还会让学生在推广乡村农副产品、拉动乡村旅游经济和加快乡村文化建设、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中拥有真切的感受和底气。

(二)多方面就业选择截至2020年12月,全国共有399家地级以上广播电视播出机构、36家教育电视台,全国的县级广播电视台达2106家[3-4]。虽然如此多的媒体平台给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但实际上真正从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的学生占比并不高,究其原因是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让新媒体成了受众更多的媒体平台,这也造成了传统媒体节目和广告投放越来越少,也直接导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少。实际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原因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声音和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气质以及文化底蕴,这就给学生提供了银行职员、活动策划、商业主持、行政助理、企业文员等多样的职业选择,同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提供了网络主播、新媒体技术职员等就业选择,而本文倡导的乡村振兴等专项培养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因此创新培养模式直接有助于学生就业。2018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无疑给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也增强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可操作性。在近年来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后,各地都会举办文艺晚会,加大农副产品带货直播和乡村文化旅游宣传推广的力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不仅可以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后的黄金时间以带货直播、旅游推广助力乡村振兴,还可以将其变成日常工作,通过定期、定时推广,推动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进而吸引外出务工农村年轻人返乡创业,带动乡村振兴。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有了更大的培养和发展空间,在党和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也有了新思路。从培养目标定位的更新到课程设置定位的变化,再到实训岗位定位的调整,可以直接促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专项培养方式的创新,有助于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文化底蕴扎实、专业特色鲜明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和市场需求接轨,促进就业。

作者:李猛,李铮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播音主持艺术论文2

播音主持创作基础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在整个播音学学科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的建设能对该专业其他专业课的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能有效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助力培养讲政治、重品行、业务过硬的播音员和主持人。近年来,相关课程教师对该领域课程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该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专业课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不足,课程改革和播音专业特点结合不够紧密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理念认识局限、情感元素挖掘随意、播读练习材料选择的原则不够清晰、情感元素融入生硬等问题。为提高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的质量,还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课程进行设计。

1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的建设思路与教学目标

1.1课程建设总体思路以理念指引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坚持正确的播音主持创作道路,以此统领播音主持创作实践。认清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坚定政治立场。从政治认同、政治情怀、政治信仰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以价值塑造为核心。围绕播音主持有声语言的创作路径“深入理解―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1]深挖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在理解感受作品之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化于心。厚植爱国情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以职业要求为基础。2022年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等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播音员主持人职业行为和社会活动管理的意见》,指出:“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媒体的形象代表,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坚持正确导向、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文明风尚的重要职责。”[2]将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道德规范、主持人先进事迹融入课程学习,鼓励学生以社会责任为己任,讲好中国故事。

1.2确立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把握播音学科的新闻性、艺术性双重属性[3],在设置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目标时要牢牢把握新闻类和艺术类专业课程的建设要求。知识目标:能够深刻认识播音语言创作的一般规律、一般原理,系统掌握播音创作的原则和方法、播音语言的表达与技巧。能力目标:能够坚持践行正确的创作道路,掌握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的内部技巧、外部技巧,具有从事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的能力。情感目标:从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个人修养三个层面确立。政治素养层面:增强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坚定爱党爱国的政治立场。职业道德层面:忠诚党的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增强社会责任,成为德艺双馨的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个人修养层面:勤奋苦练、脚踏实地、作风严谨、团结协作、开拓创新。

2教学内容——围绕“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建构

依据播音专业的特点,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材之间的关系。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实施课程的主要依据。由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编著的《播音主持创作基础》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播音专业的首选教材,该教材凝聚了几代播音教育专家的研究成果。教材中共有十四章内容,每一章节大体由理论阐述、实例分析、训练材料构成。由于教材出版周期性制约,而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中使用的部分训练材料如新闻稿件等具有时效性,所以大多数教师每次开课时都会选编一部分时效性较强的训练材料。要在课程中做好情感元素的挖掘,必须吃透教学内容,坚持播音主持的正确创作道路,梳理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两条主线,有效整合教学内容。

2.1以坚持正确的播音主持创作道路为统领和中心深刻理解播音主持艺术学的根本属性是新闻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正确的创作道路首先强调的就是党性原则。同时强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观贯穿播音主持创作活动始终。正确创作道路观本身自带情感元素。

2.2以播音主持创作理论为主线,课程内容板块化播音主持创作基础教材内容一共十四章。教学中将十四章内容整合为四个板块,分别为播音主持创作概说、创作准备、语言表达内部技巧、语言表达外部技巧。理论大课根据课程目标、各板块教学内容特点,精选教学案例。围绕引领导向、责任担当、爱国、平等、公正、奉献、敬业等方面挖掘情感元素,树立正确的创作观、艺术观。播音主持创作概说板块:围绕播音员主持人是新闻工作者的属性,正确的创作道路要坚持党性原则以及播音员主持人的职责使命,精选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主持人陈贝儿主持《无穷之路》等案例,融入主持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领导向、澄清谬误的责任担当,求真务实、不怕困难的敬业精神等元素。掌握播音主持语言特点,加强对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分析阐释,树立语言安全观,增强文化自信。创作准备板块:围绕备稿工作基本步骤,备稿严谨态度,选择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备稿事迹,挖掘情感元素为爱岗敬业、求真务实。语言表达内部技巧板块:立足播音创作时调动思想感情的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三个内部技巧,用情发声。通过理解感受,强调立足时代,深入生活,走基层,将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语言表达外部技巧板块:围绕语言表达中的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外部技巧,通过反复训练提升语言表达基本功。挖掘情感元素为敬业、坚持不懈、精益求精、树立正确的艺术观。

2.3以播音创作实践为着力点,把握“三个兼顾”,精选播读篇目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实践性强,实践小课所占总课时的70%以上。精选篇目,挖掘其中的思想价值、精神意蕴,自然而然融入情感元素。教材中选编的播读练习材料丰富:从题材上看,包括散文、小说、新闻稿、主持词等,从内容上看,更是涉猎广泛,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无所不包。在大量作品播读实践中,通过播音创作过程理解-感受-表达,将中华优秀播读作品的思想内化于心。挖掘情感元素主要为勇于实践、勇于求真、敬业爱岗、团队合作等。播读文稿的质量直接影响情感元素的挖掘。教材中的练习材料分量充足,通常课堂上会精选其中的内容精练。在选稿过程中要把握“三个兼顾”:第一,兼顾播音训练材料的专业性和思想性。除了考虑专业教学的需要,还要严格把握作品的思想主题,确保主题的正确性、广泛性,优选经典篇目。第二,兼顾选用教材中经典训练篇目和补充播读材料。在选用播读材料时,适当补充时效性强的训练材料。建议教材中材料和增选材料比例设置为8:2或7:3。第三,兼顾价值引领和情感共鸣。由于播读稿件内容广泛,所以可挖掘的情感元素较丰富。对于经典作品,可以挖掘作品创作背景中的小故事,对于时效性已过的作品,可以联系当下增强时效性,从而总体增强内容的亲和力,引发情感共鸣。例如:围绕备稿六步知识点,精选茅以升《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分析文章层次、主题、背景、目的、重点、基调。融入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元素。同时融入作者茅以升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忍痛炸毁自己设计的钱塘江大桥的故事,感受茅以升的爱国情怀。备稿过程是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向老一辈播音员夏青、齐越学习,传递中国声音。围绕情景再现知识点,精选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这一曾获金话筒奖的主持案例,分析情景再现四步过程,强调四步过程中核心是触景生情。继而联系我国航天事业的新发展,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进入天问实验舱等,体会特别能吃苦的载人航天精神。围绕节奏知识点,精选王愿坚的《草地夜行》,掌握凝重型节奏的特点。同时用语言塑造长征中老战士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怕牺牲的光辉形象等等。

3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课程要提升实效,必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程教学中要打破传统“师徒制”的教学边界[4]。案例讨论法。教师设计案例,挖掘案例背后的故事,梳理作品过去和现在的联系,分析作品蕴含的价值观。讲解播音主持正确的创作道路,讲解播音主持语言的特点,树立语言安全观,增强文化自信等内容时,运用正、反案例说明问题。任务驱动法。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参加经典诵读、汇报演出等活动。学生从选择创作主题,到遵循创作原则,再到理解-感受-表达,通过任务项目,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法。组织学生为学校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行志愿服务,到群众中去,了解祖国语言的使用现状,传播中华优秀语言文化。

4课程考核评价科学的考试设计能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促进实现课程全过程育人。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在各部分考试项目中加大运用能力的考核。紧跟传媒发展步伐,改革创新考试形式,不断设计新的考试题型,加大实践考核比重,力求全面考核学生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能力,尤其是在新技术、新环境背景下,要加大对播音主持人才应具备的新素质、新能力的考核[5]。考试由三部分组成:平时表现。通过学习通上的记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加强对学生个人修养层面的考核,如勤学苦练。加强课后讨论题目的设计,促进学生对主持人舆论引导力、传播力的探讨,树立正确的舆论观。占总成绩的30%。理论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于重要概念、理论的记忆、理解与运用情况。笔试题目中增加对理论理解和运用的内容,增加播音主持创作案例分析题型。占总成绩的30%。播音主持创作实践。采用期末汇演的形式,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播音主持创作规律、原理、原则、方法、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创作实践的情况。学生参与播音创作的实践活动,现场展示播音主持作品,并提交视频、策划案、总结报告。强调好的播音主持作品能够正确传递党和国家的声音、传播主流价值观、展现新时代风貌。占总成绩的40%。

5教学设计反思

5.1强化课程群建设应该加强专业整体课程建设规划,加强教师合作,梳理各类课程的特点和关系,建立相应的课程群。专业教学中可划分为人文基础课程群、播音主持专业基础课程群、播音主持业务课程群。

5.2进一步拓展课外实践活动,将语言志愿服务融入课程课程理论学习与学生课程实践相贯通。通过课程实践锤炼了学生的意志品格,使其思想观念趋于理性,认识水平逐步提高。教学设计中,将普通话测试志愿服务、推普宣传服务,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等活动纳入课程教育中。

作者:肖宁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播音主持艺术论文3

一、播音主持创作中的艺术思维内容和表现

(一)形象思维艺术创作中所涉及到的形象思维运用广泛,主要是在人们的感觉和器官上直接获取事物传达的信息内容,同时又具备直观性、全面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可广泛运用到播音主持的创作中。首先,在播音主持创作开始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对于播音主持创作的依据和稿件,其中包含半稿和无文稿,我们应该结合形象思维的特点优势,唤起与稿件相类似事件的记忆和画面感受。比如在处理烹饪内容相关的稿件时,主持创作者应该按照稿件原本的步骤安排,想象现实中可能会发生的情境与画面,将文字素材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场景,之后再把一幅画整体串连下来,将播音主持人员置身于其中,带动观众在这样的状态下投入情绪和感受[1]。其次,在准备阶段完成之后,在正式创作中需要对话筒、摄像机和观众面对面进行现场创作,这也离不开形象思维。在节目主持过程中,需要感同身受,对于纪录片的解说也应该“眼前有画面,耳边有音乐”。除此之外,在新闻节目的主持创作中要求在面对新闻事件时应该态度明确,这都会要求创作者具备形象感知能力。第三,在形象思维的创作方式完成之后,要做好反馈工作。播音主持创作完成之后,主持人会受到多个方面的反馈和评价,在专家探讨之余,广泛受众也会描述自身多样化的感受,此时创作者应该使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想象在受众眼里的效果,在积极满足受众创作需求的基础上顺应艺术思维创作的根本发展趋势,以此来提升传播效果。

(二)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也是播音主持创作中的艺术思维方式之一,主要是在分析、判断和推理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及概念内容上的认知形式,自身有着严密性、层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在语言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会用到素材、设计思路、语句分析、结构调整、修饰作用、主题明确等多个方面[2]。播音主持的创作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人员必须有相对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将多种形式的作品和内容加入实践,在逻辑思维的运用上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多个创作依据下的播音主持创作离不开稿件的准备,稿件可以被分为全文稿、半文稿和无文稿。其中无文稿相对于其他两种稿件而言缺少明确的主题内容,仅创作出一种情景或感觉,因此创作者必须主动构思和组织语言,在即兴口语的艺术创作形式下体现出逻辑思维方式的根本作用。除此之外,按照内容类型分,播音主持创作节目一般会被分为新闻类、社教服务类与综艺娱乐类。其中,新闻类节目的创作会对语言和信息传达提出要求,在专业名词和书面语言的信息表意下,对逻辑思维的要求明显提高[3]。综艺娱乐类节目在稿件处理和语言表达上需要选择通俗易懂的文字,口语和短句较多,主要是结构较为简单,导致逻辑思维在播音主持创作的环境中不会被提出过高要求。社教服务类节目包括多个板块,对逻辑思维的要求介于对以上两大类节目的需求之间。此外,即使在同类型节目的创作中,对逻辑思维的运用和要求也会存在不同。对于同一类型节目下的不同形式也是如此,所以在播音主持创作的形式上应该加强艺术思维的水准和要求。

(三)灵感思维灵感思维在播音主持创作中属于一种长时间冥想却找不到方向的艺术表现形式,属于一种顿悟。播音主持创作的准备时间较短,在头脑中所出现的思维逻辑或方法很难运用到实践中,导致灵感思维的艺术表现难以体现出来。比如在现场播音主持创作中,主持人能够结合主题内容想出新的灵感,面对镜头直抒胸臆,为节目添砖加瓦。

二、艺术思维方式在播音主持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通常会选择使用艺术思维方式交叉混合的形式,不同艺术思维方式的地位和作用也存在差异。

(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具有创作主导地位首先,形象思维在直观抒情的创作环境中一般会占据主导地位,其以情感人,在语言创作和直观创作环境中都注重抒情。由于创作素材和作品要求相适应,所以是在情感和声音形象的认知状态下进一步开展艺术创作,与此同时形象思维也能够为播音主持创作营造良好的思维空间[4]。其次,在论证性与说明性的创作条件下,逻辑思维的引导作用在播音主持创作中会对主题、层次和基调加以区分,同时揭示语言的内在联系,甚至会用语气和节奏的处理方式来对篇章的构思和对比加以把握,这些都需要播音主持创作者理性思考,全面了解。尤其是在新闻活动和文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播音艺术的创作和关系处理显得格外重要。创作者自身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本人认知的基础之上,会习惯性地选择使用常用的思维方式,应注重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内涵表达。

(二)形象思维在播音主持创作中尤其重要尽管在播音主持创作中有许多艺术思维方式,但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仍然占据着相对主导的作用。结合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全面需求,形象思维在播音主持创作过程中的涉及范围更广。而且,在抒情类作品的创作中,评论类、思辨类和新闻类的作品也需要注重形象思维,对稿件内容做出创作反应,这种情绪上的转变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形象思维。除此之外,在艺术创作的同时,创作者需要去思考声音和画面的状态,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一般会让形象思维领先。从传播目的来分析,形象思维的艺术方法在播音主持创作中的使用显得格外重要,我们的传播媒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文字长于叙事拙于抒情,声音画面则可以与播音主持艺术传播的特性相联系,促使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在内容要素和难度上减少一定的变化,并凸显出艺术思维的表现,在此基础上使人们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或网络画面,在播音主持下感受态度和情感。也就是说,创作者应该寻求多种方式来传递出更加生动、鲜活的内容,始终保持积极的形象思维。

(三)灵感思维在播音主持创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类型和形式下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能够在发挥自身灵感思维的基础上创作出较好的播音主持艺术作品,灵感的闪现和节目创作能够为观众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这在播音主持艺术创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为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带来新的活力。

三、艺术思维在播音主持创作中的实践思路

(一)提高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和思维能力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活动属于一种高度集中且较为复杂的艺术形式,在当下创新趋势的影响下要迎接新的艺术创作挑战,就需要创作者在短时间内保持较为轻松的状态,以加深对创作内容和主题的思考,还有可能会发挥出超长的生活化场景。艺术思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社会实践。创作者在平时的播音主持艺术创作过程中应该结合多种状态下的训练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模式。形象思维能够为创作者的自身感官与感受能力带来新的启发,并通过感官能力去挖掘逻辑思维中的优势,而逻辑思维则可以从分析与比较、抽象与概括等多个方面入手,灵感思维的来源则是日积月累,因此创作者应该跟随正确的价值观,在节目正确创作价值取向的引导下传播正面内容。除此之外,播音主持创作还应该结合多种艺术思维方式的个性化特点,在创作过程中展开个性与共性的探索,保障思想更有说服力。

(二)扩大创作者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的提升和知识储备的增长应该长期处于正比例关系,播音主持创作不能忽视各个艺术思维方法在自身需求上的重要性,创作者应该及时训练自身的艺术思维,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创作者应该有意识地从生活和交谈中扩大自身的知识储备,从而感悟到其中的艺术情感,并能够分析逻辑内涵。另外,播音主持的作品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不同的问题处理和表达下能够处理多种文本,对此播音主持工作者应该在充分考虑作品风格和思想的基础上创作合适的节目意境,使作品更具感染力,以此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再加上个性化探索,播音主持创作应该做到尽力完善,不断维持自身优势,在积极调整自身情绪的基础上带给观众更强烈的感染力。在播音主持创作环境下,工作者也需要在自我超越中寻求个性,及时发现当下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逐步完善播音主持创作思维,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实现节目个性化创作的基础上扩大知识储备。

(三)加强创作者的创作实践播音主持创作要求创作者全身心投入,要求在脑力、体力的综合工作下实现训练思维和身体的多方面配合,最终促使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实践达到和谐匹配。更重要的是,通过多次实践锻炼,能够将灵感思维的捕捉、完善和统一结合起来,因此创作者一定要勇于实践锻炼。优秀的播音主持艺术人员首先应该具备播音主持的基本素养,也就是共性,播音主持的创作需求和发展空间在当下多媒体环境中显得格外重要,节目制作层出不穷,且内容同质化问题严重,为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带来了压力。因此,实践锻炼应该贯穿于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通过播音主持工作者的节目创作与思维实践,在生活实际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再加上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实际创作应该顺应节目效果,因此应在自我特色和客观实际的有机融合下不断丰富创作者的自身学识,进一步投身到创作实践中,将可持续发展融合到创作艺术思维中,提高个人的综合创作能力[5]。由此可见,对播音主持创作的艺术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存在一定的必要性,为保障播音主持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创作者需要充实自己,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魅力,为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和节目效果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四)注重对播音主持创作和艺术思维个性化的探索播音主持工作者在追求个性化创作的同时也应该立足于社会实践,在科技不断创新的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和艺术思维为个性化的节目形式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播音主持的创作作品有着多元化的特点,创作者首先了解多种作品下的风格与思想,之后根据创作风格和文本需求快速整合自身情绪,在创作感染力的作用下为作品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并在此基础上顺应多种艺术文体作品的情感需求。另外,对播音主持创作和艺术思维个性化的探索也应该加快转变思维方式,播音主持工作如同艺术,在个性化的创作背景下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播音主持工作者在寻找创作思路和艺术风格的同时也应该顺其自然。创作者在适合自身播音主持风格的基础上应联系实际,为节目创作提供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使得自我创作特色和客观实际得到明确凸显。个性化的特色品牌和创作风格将是一个不断进步与表达的过程,播音艺术设计工作者应该在个性化创作的基础上奠定正面积极的节目基调,探索出创新和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参考文献]

[1]胡培茂.初论播音主持创作中的艺术思维方式[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7(3):122-124.

[2]杜金芮.表演艺术在播音主持创作中的运用分析[J].声屏世界,2020(5):46-47.

[3]程旭.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思维运用研究[J].东西南北,2020(10):193.

[4]严蓝.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空间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6,2(18):173-174.

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的楷书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历史上的许多书法家和文人墨客们都有着了多年的学习与作文经验,因此,楷书作为古诗作文中常用的字体,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楷书又名正书或直书,写好楷书是每个书法家必备的能力。楷书的特点是结体方正,结构严谨,点化劲利、棱角分明、横平竖直,一气呵成,不可迟滞,更不可松软浮滑,亦不可妾生圭角,弓张弩拔,更不可涂涂改改,描摹运作。由此可见,要学好楷书艺术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楷书它作为中国汉字书写的最基本形态,有着深远持久的作用和很强的艺术魅力,现代教育应该有效发挥楷书的文化魅力和价值。

二、现代楷书艺术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要真正掌握楷书的精华本身就是个不易的过程,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普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使学习楷书变的更加困难。在这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语境中,怎样把握好传统楷书艺术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使楷书艺术适应现代文化的变迁而有所创新,是现代教育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现代很多学校的教育模式都太过死板和僵硬,大多数时候只注重理论逻辑的学习和强行的思想灌输,这就会导致学生很难真正领会到楷书艺术的内涵与书写的技巧。现代很多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所知,也根本不了解毛笔所具有的特性和正确用法,这也使书法艺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诸多阻碍,要使这些初学者较快的掌握到书法艺术的要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实现新形势下楷书艺术和教学的有效创新

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正是推动学生展开积极的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好奇心的不断摆脱。”而课堂留白是将一种并不完美、有待完善的事物呈现在学生面前,正是这种不完美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改变的心理,急于填补这些空白,进而使学生在好奇心与求知欲强烈驱动下,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以追求一种完美。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一览无余,将知识全部呈现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学会运用留白艺术,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使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学习《黄山奇石》这一课时,我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黄山奇石的相关风景图片,并对黄山作一简要介绍,这样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初步而整体的感知,此时板书课题《黄山()石》,让学生根据对图片等的观察,来将这个题目补充完整,在文章题目上巧妙留白。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参与热情,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填充了秀丽、奇怪等词。在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一起来阅读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黄山的石头,是如何来拟定标题的。从而带领学生展开了主动而积极的认知活动。

二、运用留白艺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想象是思维的核心,是发现的基础、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让学生就文字表面来学习,而是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而充分的想象,在想象中自由翱翔,将文本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品质的增强与培养。课文中一些关键性词语与段落有很大的留白空间,这正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的重要契机。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放慢教学的步伐,要运用留白艺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联系文本,展开想象,去深刻体会与感受。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力,更加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如学习《人类的“老师”》一文时,我让学生思考“除了文中所描写的还有哪些生物也可以充当人类的老师?”这样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留白,让学生在基于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学习引向大自然,从而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三、运用留白艺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1.公共艺术教育目标不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向学生讲授艺术的基本理论和鉴赏方法等,使学生在提高艺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品位,塑造人格。而一些高校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手段,而是以专业化的要求对待教学,使公共艺术教育变成专业化培训,其培养目标没有兼顾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当前高校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并且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研究不深,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来开展艺术教育,传统的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个性,不能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原则

1.坚持积淀人文精神和提高艺术素养的结合我国艺术教育先驱者丰子恺先生指出,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赏识自然与艺术之美,应用其美以改善生活方式,感化其美而陶冶高尚的精神”,因此,要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在让学生获取基本艺术知识技能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同时,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积极引导学生培养人文情怀,积淀人文精神,在艺术教育中汲取丰富内心世界的精神文化,努力塑造自己的心灵家园,培养健康进取和谐的人格品质。

2.坚持文化性和审美性的结合马克思认为“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对美的追求和需要是人与生俱有的,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成就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当前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和鉴赏能力普遍较弱,而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再在对学生讲述学习艺术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以艺术之美来熏陶学生,以艺术之美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和精彩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3.坚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创造性思维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和灵感等非智力因素的高度融合,要进行创造性活动仅仅依靠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形象思维、艺术思维的协同和配合。因此,要通过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让学生广泛参与艺术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他们在专业学习中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能力相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升公共艺术教育质量的途径

1.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公共艺术教育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紧紧围绕“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强化理工类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我国科学巨匠钱学森先生在晚年指出,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必须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努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理工类大学由于学科设置上的局限性,以及师资力量偏重于理工类学科的现状,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都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因此,理工类大学必须在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强化艺术素养教育,提升理工类学生积极的审美态度、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理工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尤其要特别关注理工类专业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父母受教育程度教低学生群体,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引导。

3.构建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高校要充分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之中,制定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明确质量目标和要求,建立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管理、考核与评价制度。

4.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灵活采用专兼结合方式,在稳定专职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同时,可以面向社会聘请艺术专家、民问艺人担任艺术指导教师,优化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同时,要制定艺术教育教师培训方案,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走出去”,如进修、交流、考察等形式,拓宽艺术教育教师视野。通过“请进来”,开展示范课观摩、聘请艺术家讲座等活动,加强学习借鉴,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增强公共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每个人想法不同,对艺术本质的理解也不相同。艺术的本质应该是生活的情感再现。2010年上映的由取材于传统戏剧《赵氏孤儿》的同名电影(陈凯歌导演),讲述了在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家族因战功卓越而引起国王景公的畏惧。郁郁不得志的屠岸贾看到自己的机会,于事和国王合谋,借助赵朔胜仗庆功之日,设计其弑君之罪,一日内便诛杀了赵氏族长赵盾和长子赵朔等赵氏家族三百多人。当韩厥受屠岸贾之命冲进庄姬府逮捕怀孕的庄姬时,庄姬把婴儿藏在了正在府上的程婴的药箱当中,并指挥他把婴儿带出去。她以自杀来换让韩厥放程婴带赵武走,为赵氏留下唯一的香火。她告诉程婴不要告诉孩子真相,让他过普通人的生活。屠岸贾赶来时,找不到婴儿,一怒之下下令封锁城门全力搜捕婴儿----赵氏孤儿赵武。程婴把孩子带回家后交给妻子照顾,自己去找赵氏的老友求助。当他们搜捕到程家时,程家算计到屠岸贾多疑,于是用计使他摔死了自己的孩子,而救下了赵武。程婴因献“赵氏孤儿”有功,被收为门课。在屠岸贾的眼皮底下把赵武养大,认其作干爹,并找机会复仇。后韩厥刺杀屠岸贾使其重伤,赵武以死要挟程婴以灵药治疗屠岸贾。赵武、屠岸贾在程婴面前确认了真相,屠岸贾杀了程婴,赵武借机一剑刺死了屠岸贾。演员们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表演,给观众呈现出了更加立体的《赵氏孤儿》,使作品生动,灵现。这就体现出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客观的对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物。

二、从活动过程层面以音乐剧《猫》为例

这部艺术作品是音乐剧历史上最成功的剧目,曾成为音乐剧的代名词。该剧是在伦敦上演时间最长、美国戏剧史上持续巡回演出时间最长的。《猫》在音乐设计和舞蹈编排上都独具匠心。为了传情达意,编者融入了大段的舞蹈,利用肢体语言来表现猫的性格和不同的特征。如,为了表现轻松活泼,加入了踢踏舞;为了表达华丽凝重,加入了芭蕾舞;为了与观众感情契合,加入了现代舞和爵士。音乐剧不拘泥于某个舞蹈,舞台效果非但不凌乱,反而表现的场面宏大,扣人心弦。笔者建议欣赏其中“杰里克舞会”一段,堪为经典中的经典。与舞蹈表现的手法一致,《猫》中的音乐也是非常动听的。全剧音乐达三个小时,由二十首乐曲组成。除了不同舞蹈场面编排的舞曲外,其主题曲《回忆》更是成为一首经久不衰的金曲。动人心旋的“记忆”,更确定了整部《猫》的主题,成为了一首让人难以忘怀的歌曲。《猫》的舞台的设计概念也是很独特,它是“从猫儿眼里看到的世界”的角度来展现。观众可以从自己坐的座位角度看到一个有各式杂物的垃圾场。《猫》的服装全部按照不同的猫儿的形象来设计,展现出不同年龄、肤色、性别的猫和皮毛花纹,每个演员都被画成了与其身份相符的猫脸,。再配上不同色泽和质感的假发,更加形象逼真。无论从音乐,舞蹈,舞台设计,角色展示,这部音乐剧都是非常成功的。他的成功在于就是能够把观众带入到作品中,使观众更好的,更能动的融入到剧情中来感受艺术气息。这就是属于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对生活的另类展现。

三、从活动结果层面艺术的本质也可以从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

《蒙娜丽莎》是一幅在世界上获得最多盛赞的肖像画杰作。它的作者达•芬奇成功塑造了资本主义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这幅画代表了他最高艺术成就。让世人琢磨不透的微笑、高雅而含蓄的坐姿、幽远深邃的背景,在加上画家“渐变着色无界”勾勒的运用,整个画面神秘而令人称奇。尤其是争议最大的眼角、唇边,画家以细微的笔法,巧妙的把人物完美的外形和内心丰富的情感结合起来,使得整个画面神秘莫测。《蒙娜丽莎》这不作品的艺术价值是无价的,后人可以从这幅作品中探究出艺术家当时作画时候的思想,而且作者达芬奇通过作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观赏者更是通过研究作品感受到了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思想,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理想和感受,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自己的审美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是艺术的本质的体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的情感、理想也有他本人的价值观等,这也是一种精神产物。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美好事物的熏陶和感染,巧妙的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等的深刻变化。

四、结语